跳到主要內容
:::
:::

最新消息

今週刊:中華軟體公會成立,臺灣數位國力升級的關鍵轉捩點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 2025-07-10 |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今周刊 | 點閱率 點閱數:134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5-07-11 09:11

臺灣資訊軟體服務產業,長年在推動各企業數位轉型、強化國家競爭力的過程中,扮演默默耕耘卻始終欠缺制度代表性的角色。2025年6月20日,中華民國資訊軟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TISSA:Taiwan Innovative Software and Services Association)正式成立,這不僅是一個產業組織的誕生,更是一場代表制度創新與國家策略轉型的里程碑。台灣軟體產業終於從邊緣的「數位協力者」,走向「數位經濟建言與建設者」。
 

從倡議者到制度參與者,軟體產業正式登上國策舞台

過去,由中華軟體協會(CISA)長年承擔的產業發展與倡議角色,成效卓越卻受限於協會在政策結構中的法律定位。如今,轉型為具法定地位的全國性商業同業公會,代表軟體產業不再只是「被諮詢對象」,而是真正進入政府政策設計流程的正式代表。中華軟體公會的成立,使台灣在數位治理的制度層次,補上了長期缺席的產業參與拼圖。
 

五大工作主軸,從政策改革到人才培育,擘畫產業升級藍圖

新成立的軟體公會並非名號變更,而是制度與功能的全面升級。公會已明確提出五大工作主軸:
一、參與數位政策規劃,二、改善資訊委外機制,

三、建立標準對接國際,四、會員賦能與市場發展,

五、串接國際資源與市場;以及兩大長期任務:促進數位經濟發展、優化數位法規環境。

這些工作項目,直指當前產業發展最核心的痛點與機會,顯示公會並非「靜態代表」,而是「行動導向」的推動者。

尤其在「人才培育」與「認證制度」方面,若能引進職能導向標準與產業共識評量機制,將有助於提升從業者專業門檻、協助企業獲得優質人力,也可為政府資訊採購建立更清晰的能力辨識準則,擺脫過去價低者得的惡性競爭。

 

《數位公共建設9+1政策建言》,描繪台灣數位國策藍圖

臺灣的競爭力主要來自科技帶來的影響力,政府扮演經濟及科技的造局暨造勢者角色,若能推出以數位科技來促進政府服務及產業競爭力的公共建設計畫,則是推動臺灣競爭力跳躍升級領航戰略。

 

軟體公會甫成立,即提出涵蓋九大關鍵領域與一項基礎法制建言的《數位公共建設9+1政策建言》,內容包括AI強國、智慧政府、AI及資安認驗證、打詐聯防、國民大健康、淨零轉型、網路韌性、智慧交通、壯大資服資安產業,以及制定《數位基本法》。這不只是產業意見書,更是政策共創的行動化版本。它體現了軟體公會的高度政策成熟度,也凸顯軟體產業已從「單點技術角色」蛻變為「整體國力推動者」。

 

同時,中華軟體公會結合世界創新科技與服務聯盟(WITSA)將於今年8月在台舉辦的全球 AI高峰論壇會議,象徵台灣已逐步進入國際數位與AI應用的重要網絡。這不僅有助於交換全球AI應用的技術與趨勢洞見,更展現出台灣軟體軟實力的輸出潛力。

 

制度傳承與產業韌性,推動台灣邁向創新型數位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會的成立並非突發之舉,而是來自中華軟協歷屆理事長與產官學界多年累積的制度傳承與共識凝聚。正是有這樣穩健的根基,才能讓軟體公會從成立之初即具備政策參與、產業協調與國際對接的多重功能,展現令人期待的韌性與行動力。

 

當前全球正面臨AI、數位治理、資安風險與淨零轉型等交錯挑戰,軟體已不再是工具,而是國家競爭力與制度韌性的關鍵技術基底。未來,軟體公會若能持續整合業界能量、主動對接政府施政方向,將有望為台灣創造出另一波數位經濟成長的黃金十年。

 

結語:軟硬不分家、軟體靠大家,TISSA是我家

中華民國資訊軟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的成立,不只是一個組織的開始,而是一次產業全面升級的制度革命。它讓台灣的軟體產業,不再只是單打獨鬥的個體,而成為有組織、有制度、有影響力的政策共同體。

期盼這個新誕生的公會,能成為產業與政府共同推進台灣數位國力的核心引擎。

資訊服務產業白皮書

在國發會副主委詹方冠(中)的見證下,軟體公會理事長沈柏延(左)將《資訊服務產業白皮書》正式遞交予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右)

(本篇文章轉載於今周刊專欄)

返回 最上方